• 读秀检索
  • 馆藏检索
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

一场奇妙的“愿望探险之旅”——抚州市“共沐书香”公益课堂(第三期)《愿望的实现》整本书导读教学精彩纪实

  • 发布时间:2025-10-26
  • |
  • 作者:暂无
  • 阅读次数:129

        “如果我能像爸爸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该多好!”

        “如果我能回到童年,无忧无虑地玩耍,该多么快乐!”

        2025年10月25日上午,抚州市“共沐书香”阅读指导公益课堂第四讲《愿望的实现》导读课在市图书馆报告厅三楼开讲。抚州市实验学校黄淑琴老师化身为探险家,将孩子们带入了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的经典世界——《愿望的实现》。

        “同学们,如果现在有一个实现愿望的机会,你们最想实现什么愿望呢?请用‘如果……就……’的句式来说说看。”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变成了想象的海洋。

        “如果我能像小鸟一样飞翔,就能俯瞰整个城市!” 

        “如果我能听懂动物的语言,就能和我的小狗聊天了!”

         孩子们的眼睛闪闪发光,争先恐后地分享着自己的奇思妙想。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中,老师顺势引出本次阅读之旅的目的地——泰戈尔的《愿望的实现》,一场探索愿望与成长真谛的阅读探险正式拉开帷幕。

        在“地图站”环节,孩子们首先认识了本次探险的“引路人”——泰戈尔。当了解到这位印度诗人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创作了《飞鸟集》《新月集》等经典作品时,孩子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如果我们想读《愿望的实现》,就可以翻到第1页。”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观察目录,掌握了快速定位故事的方法。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技巧,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阅读的主动权,原来书籍的目录就像一张藏宝图,指引着阅读的方向。

        走进“预言屋”和“智慧树洞”,故事的核心部分徐徐展开。小苏希、老苏巴、愿望仙子……生动的插图帮助孩子们迅速建立起对故事人物的直观印象。

      “猜一猜,父子俩的愿望真的能带来快乐吗?”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深思。带着这个悬念,各小组开始了紧张的“探案”工作。阅读任务单上的“愿望对比表格”成了大家破解谜题的关键工具。 

        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仔细阅读文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发现: 

        “小苏希许愿变成大人后,居然不爱吃柠檬棒糖了!”

         “老苏巴变成小孩后,反而呼呼大睡,不想玩耍了!”

         通过对比分析,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愿望实现后的父子俩非但没有获得预期的快乐,反而陷入了更加“难为情”的境地。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同学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心心念念的愿望实现后,反而让人后悔呢?

        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知识的探索,那么“篝火晚会”就是思想的碰撞。围绕四个精心设计的话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小苏希是个天真爱玩的孩子,就像我们一样。” 

        “最有趣的是父子身份互换后闹出的笑话,既好笑又让人深思。” 

        “我觉得做小孩和做大人都各有各的烦恼,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在真诚的交流中,孩子们不仅深化了对故事的理解,更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当谈到“有没有不想起床、不想上学的时候”时,不少同学会心一笑,在故事人物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课程接近尾声,但阅读的旅程还在继续。老师布置的“探险计划”——对《纸牌国》进行读前预测,激发了孩子们新的好奇。许多同学表示要课后完整阅读《愿望的实现》,并记录下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这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边读边猜”“边读边理”的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通过小苏希和老苏巴的故事,同学们开始懂得:每个年龄都有其独特的快乐与烦恼,与其羡慕别人,不如珍惜当下,踏实地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课后,一位同学在感想中写道:“原来愿望不一定是越大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的感悟,或许正是这趟“愿望探险之旅”最珍贵的收获。

        在这场奇妙的阅读探险中,孩子们不仅遇见了泰戈尔,更遇见了思考的自己。当阅读与生活如此贴近,当经典与童心真诚对话,教育的真正意义便在这美好的相遇中悄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