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古籍遇上童真童趣,当非遗技艺碰撞少年好奇心,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浪漫邂逅,在抚州市图书馆悄然上演。11 月2日,“赓续文化,经典永传” 古籍修复主题阅读节温暖落幕,30组亲子家庭携手参与。孩子们化身 “小小传承人”,在墨香与匠心间,解锁了古籍里藏着的千年密码。

下午两点半的图书馆三楼报告厅,早已被孩子们的笑声填满。签到时,一张张带着期待的笑脸,为这场文化盛宴埋下温暖伏笔。随着主持人登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和董传留别》的千古佳句从孩子们口中朗朗传出,清脆的童声在空间里回荡,不仅让孩子们在诗词中感受文字之美,更自然引出 “古籍传承” 的核心主题,让文化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扎根。


“为什么古籍会有破洞?”“修复师是怎么让旧书‘重生’的?” 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提问,金溪县青田书院非遗传承人洪志文老师,用一场生动的古籍科普小课堂给出了答案。他带着真实的古籍案例来到现场,从岁月对古籍的侵蚀,讲到修复技艺的繁琐精细,用孩子们能听懂的通俗语言,拆解 “修旧如旧” 的匠心准则。当孩子们看到修复前后的古籍对比图时,眼中满是惊叹,“原来修复一本书要这么多功夫” 的感慨,让非遗传承的意义不再抽象。

“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古籍,没想到今天能亲手摸一摸!” 最让人期待的 “古籍探秘” 环节,彻底打破了古籍 “束之高阁” 的距离感。洪老师小心翼翼地展开珍藏的古籍,孩子们围坐一圈,认真观察着古籍与现代书本的差异 —— 泛黄的纸页、竖排的文字、模糊的墨迹,还有那一道道清晰的虫蛀痕迹,都成了鲜活的 “历史教材”。有人轻轻触摸纸页,感受百年前的质感;有人凑近观察字体,好奇古人的书写习惯。这一刻,古籍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 “历史朋友”,孩子们也在切身体验中,悄悄扛起了 “守护文化” 的小责任。


“选纸要整齐,折页要对齐,穿线要拉紧……” 压轴的制书体验环节,把活动推向了高潮。选纸、折页、齐栏、打孔、穿线,看似简单的线装书制作工序,实则暗藏讲究。家长和孩子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对齐纸页,有的专注穿针引线,指尖翻飞间,原本零散的纸张渐渐变成了一本本古朴雅致的线装书。

虽然过程中偶尔会出错,但没有人轻言放弃,当亲手制作的线装书终于完成时,孩子们举着 “作品” 笑得格外灿烂,成就感与自豪感在脸上绽放。这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场亲子间的文化共鸣 —— 家长们陪着孩子感受传统技艺,也在过程中重拾对古籍文化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