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秀检索
  • 馆藏检索

“优游于斯——宋代美学文化艺术展”展览导赏

  • 发布时间:2021-11-23
  • |
  • 作者:抚州市图书馆
  • 阅读次数:5106

前言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 •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谈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社会态势上,宋代的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比较强大的朝代。另一方面,宋代的民族危机极度深重,政治和军事上的先天软弱性,使它从未像唐代那样轰轰烈烈地强盛过。



受此充满矛盾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其形态在中晚唐发生了变化:从汉唐立马横刀式的向外开拓,转向了庭院踱步式的内敛沉思。反映在艺术作品上,则是导致了宋代美学发生了由唐韵向宋调的转变,造就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上的“黄金时代”。

历史学家缪钺先生《论宋诗》中指出:“六朝之美如春华,宋代之美如秋叶;六朝之美在声容,宋代之美在意态;六朝之美为繁丽丰腴,宋代之美为精细澄澈。”

宋朝之美,美在干净利落,没有一丝火气,着墨的书法包容内敛,着色的画卷也不会让人浮躁。在艺术表现上,宋代艺术不再有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激情,也不再有肥满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而是转向精细澄澈的心境意趣的表现。唐韵的壮美逐渐淡化,代之以宋调的含蓄、和谐、宁静甚至平淡。这种平淡不是贫乏枯淡,而是绚烂归之后的隽永、淡泊而悠远。

在绘画与书法领域,宋代文人画传达的是淡远幽深的气质和精神,其美学风格进一步由纤秾转向平淡,笔法平远、以淡为尚是其主要特征。在简古、平淡的形式外表中,蕴含着超逸、隽永的深意;论书者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书法,开创尚意一代新风。


本次展览以宋画为切入点,选取宋代绘画各题材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市井风情”、“书斋雅兴”、“以形写神”、“离形得似”、“尚意书写”五个部分展示宋代绘画与书法中的独特之美所在,以点带面地通过对宋代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解读,串联起“清明上河图”、“宋代理学”、“茶道”、“雅集”等关键词,帮助大家寻找进入宋朝的观看路径,探寻艺术与生活交融的生活美学源头。



希望每一个跟我们重新推开宋朝大门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召引和美学启示,完成属于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宋朝之旅。

市井风情



图片



  雪霁江行图 
作者:郭忠恕
时期: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74.1cm×69.2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此幅左侧宋徽宗书风的题识,即指郭忠恕为作者。 画中以两艘大船为主,桅杆上有两道向画外的纤绳,却不见纤夫,推测画幅曾受裁切。由桅杆及舵楼之细节表现精准来看,画家确为明了船舶结构的专家。而由船夫与仕女的活动中,又另点出船主与官方的可能关联。船的正侧面表现特显古朴,至十一、十二世纪后,就少见这种画法了。
《雪霁江行图》无款印,画雪江上大船两只,船之结构及船夫劳作之状被刻画得精妙入微。此图已经裁割,画面已不完整,画上有宋徽宗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笔”十字。作者以白描线条极见功力。根根桅索笔直沉实,尤其两根伸向画外的长索自然下垂,弧度恰到好处,线描劲挺有力。画船帮的线条和绳索处不同,为了体现木质结构,运笔疏松灵活而不死板,弯曲穿插随兴而发,配以淡墨晕染,形体感觉很好。画家在处理水波和天空时只略勾几笔波纹,用清淡的墨色晕罩画面,使之迷漫着寒江阴霭、水天空阔的情意。全图体现了高度的和谐:空与密的和谐、曲与直的和谐、巨与细的和谐、力与度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艺术和生活的和谐。

图片

 货郎图 
作者:李嵩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淡设色
尺寸:24.2cmx26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本幅款署:“嘉定辛未李从顺男嵩画。”另有清乾隆帝御题七言诗一首。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地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像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被描绘得一丝不苟,更显示了李嵩“尤长界画”的技巧。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图片

 《灸艾图
作者:李唐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59cmx69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此画描绘的是行脚医生治病情形。病人龇牙咧嘴痛苦难耐,医生正设法以炙艾法将其脓引出。在画家巧妙的安排下,每个人物皆有出色的演出。本幅的衣纹以中锋细劲之笔,即所谓的“钉头鼠尾”的描法,表现出乡村百姓粗布衣裳的质感。在六人稍嫌夸张、诙谐的神态下,将乡间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炙艾图》在用笔用色上承袭宋代写实风格,是南宋院画中写实风俗画中之杰作。


图片

 田畯醉归图 

作者:刘履中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8cmx104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畯”,从字形来看,甲骨文和古金文从允,允象人著高冠之形,而人带着高帽子应与官职有关。由此推知,“田畯”最初是人名,是一个种田能手,后被选为田官。田畯:官名,掌田之官。《诗·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毛传》:“田畯,田大夫也。”田畯是古时管理田地的官员。图中绘村官田畯接受乡民敬酒后,骑牛醉归的情景。老者戴簪花巾子,袍带松落,穿平民麻鞋,动作僵硬,满脸醉意,由人扶持,前面有村童一边牵牛,一边吃包子,生动表现乡村生活的一景。
刘履中,字坦然,宋代汴(今河南开封)人,善画人物,笔势雄特。其故事人物,未脱工气。


图片

 货郎图 
作者:苏汉臣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81.5cmx267.3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清乾隆题:“货郎担货人休笑。深宅曲院无不到。借问此法创由谁。乃自宣和苏待诏。待诏尤复善婴孩。森森玉笋戏庭阶。忽然轩渠舞且咭。群喜街头货郎来。货郎担上无不有。文具武偹箱笥甊。傀儡格五及乐器。币帛襍组筐箩帚。都无实用象形为。推车拽以褦襶儿。转东邻更过西舍。佁儗左右常相随。纷呼争贳或力夺。货郎欲行行不脱。本以鞭贾眩他人。系徽反致他嘈聒。待诏此画非夸奇。极閙塲中合静思。金刚六如犹费说。斯以一图而转之。甲申春日御题。”
收藏著录:石渠宝笈三编(宁寿宫),第七册,页3304;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58;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册,页85-86。
苏汉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宣和年间画院待诏。南宋绍兴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因画佛像称旨,补承信郎,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尤擅画婴孩。传世作品有《货郎图》、《秋庭婴戏图》、《杂技戏孩图》等。

图片

 竹园婴戏图 
作者:苏汉臣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8cmx26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本卷结构复杂精妙,画家利用台栏池沼等高低上下称景,将一百名儿童布满画面,三五成组,相互呼应,远近关系处理得明确而有节奏,丰满而不拥塞,繁复而不杂乱。画面描绘一个小孩左手拿着绳索,右手牵着一头金镀眼睛、银贴齿的狮子。张嘴摆尾的狮子,由两个披着狮皮的小孩扮成。旁边三个孩子正在观看戏耍,组成一幅童子戏狮的舞蹈场面。
“狮子舞”是人们熟识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有关狮子舞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魏人孟康的《汉书·礼乐志》注,注中说:“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所见最早的狮子舞形象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两人扮成的狮子。
在宋代,狮子舞非常盛行,尤其是儿童们跳起狮子舞都兴高采烈。这一时期的狮子舞,注重武艺,表演常与打斗相结合。狮子有时还口吐烟火,以增强神威武勇的气氛。这幅以儿童生活为主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民间舞蹈的盛行。

图片

 杂剧卖眼药图 
作者:佚名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5.9cmx25.2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此图描绘的是南宋杂剧的演出场面,图上二位杂剧人物正在表演剧情,左边一人顶着高帽,身穿大袍,四周画满了一只眼的图案,右手高高抬起捏着一物向对方展示;右侧一人右手指眼,似患眼疾,正待用眼药治疗。此图为年俗画,是南宋时期为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剧中人物女扮男装,装扮俏皮可爱。


 清明上河图 (局部)
作者:张择端
时期: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4.8cmx528.7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
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清河书画舫》、《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著录。




书斋雅兴



图片



图片

 秋窗读易图 
作者:刘松年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5.8cmx26cm
馆藏:辽宁省博物馆

作品鉴赏

这是一幅构思构图颇为讲究的秋景图。在圆形的构图中景物与人物的安排可谓苦心经营:两棵参天高松顶天立地,上部的松枝如盘龙相互缠绕,曲折多变;傍水而建的庭院后有错落有致的山石;画面右部是境界开阔的近水远山,与左部构图严整的庭院景致相对照。画家以赞美的情绪来描绘秋天景色,平稳的构图增强了画面的寂静感,而红叶与青松的对比用色,微波荡漾的湖水,又在寂静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此图结构严谨,技巧精到,虽略近李唐画风,但溢于精丽清秀,与李唐沉郁雄壮的格调有别。
刘松年,浙江杭州人,为孝、光、宁宗三朝宫廷画家,因其师张敦礼是学李唐,所以他的画风与李唐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他擅长把人物与山水巧妙结合,神气精绝,有出蓝之誉,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图片

 山馆读书图 
作者:刘松年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4.3cm×24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山馆读书图》描绘的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闲适生活。长松掩映之下,长案临窗,清风徐来,窗外传来书童打扫落叶的声音,间或闻得几声鸟鸣,宁静悠闲,倚案展卷,何等惬意。
对幅乾隆皇帝题诗:“竹篱权闭户,松舍乃开窗。却寓暗门意。不同画院腔。诗书趣有永,风月净无双。童子劳扫径,足音早断跫。”骑缝钤有乾隆皇帝“古稀天子”、“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
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间(1174-1189)画院学生,绍熙间(1190-1194)升画院待诏。宁宗(1195-1224)时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金带,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工山水、人物、界画,师承李唐,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色典雅,界画工致。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所画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刘松年是位爱国画家,拥护抗金,反对投降,曾苦心孤诣画《便桥图》,希望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他还画《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


 竹涧焚香图 
作者:马远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淡设色
尺寸34cmx67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马远《竹涧焚香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马远作。此幅虽是纨扇面上的小景,而远山近水,硬石疏竹,处处足以看出马远所特有的风格。人物有二:一焚香静坐,神气宁谧;一侍童立后,一手搔头,神态绝妙。
宋代,佛寺禅房中以柏子为焚香,便成了清修生活的一种标志。土大夫们在处身于退隐的生活状态之时,也会选择采用这一种清新独特的香品。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马远出生于绘画世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都是宫廷画家,而且都很有成就。像这样一门数代均以绘画擅长而且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不仅在宋代,就是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马远在南宋画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任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极受统治者的赏识。人们通常把他与李唐、刘松年、夏圭联系在一起,称为“南宋四大家”。由他们所代表的山水画派,在美术史上称为“院体”。在“南宋四大家”中,如果说李唐是院体的开创者,那么,马远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院体画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图片

 松岩静课图 
作者:夏圭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5.7cmx26.3cm

作品鉴赏

宋高宗时南斋供奉的题签,把此幅定为夏珪所绘。但夏珪腕力刚劲,运笔迅速,与此图文静秀逸的笔法不同,人物温雅的面容,简洁而细腻的衣纹,也不是夏珪的风格,反而与马远的画风一致。天津博物馆藏《月下把杯图》,及黄君璧白云堂旧藏的《王宏送酒图》,均有宋宁宗杨皇后的题诗,虽无款识,但历来都认为是马远真迹。此幅《松岩静课图》,树石人物的造型和笔法都与该两图如出一手,而岩畔修竹丛生,白色小花盛开,似乎隐隐透着香气,真能妙笔入神,情景交融,表现出雅静虚和的韵味。
夏圭,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图绘宝鉴》评夏圭:“院中人画山水,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明代王履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晨之鄙格。”董其昌对“北宗”山水,多怀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夏圭一类画法多少有佛教禅宗的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


图片

 春游晚归图 
作者:佚名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4.2cmx25.3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此册页系清宫旧藏,钤有明末“黔宁府书画印”、清安岐“仪周珍藏”二印。图绘一老臣骑马踏青回府,前后簇拥着十位侍从,或搬椅,或扛兀,或挑担,或牵马,忙忙碌碌。老臣持鞭回首,仿佛意犹未尽,表现了南宋官僚偏安江南时的悠闲生活,令人想起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所绘景物十分优雅,柳林成浪,宫城巍峨,人马虽不盈寸,但须眉毕现,姿态生动,线条流畅,色彩简洁明朗。


图片

 竹林拨阮图 
作者:佚名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2.7cmx24.5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李唐作。按此图状人物甚工,但非李唐的作风。我们观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是那样的形象深刻,便显得此幅的纤弱了。故改题为无名氏作。此图绘溪边竹林下,三位文士,身着长袍,对坐于兽皮垫上。姿态各异,或拨阮,或凝听。旁有一童子侍候,一童子跪伏溪边汲水。图中人物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衬景丛竹老树,疏密、远近、浓淡相间,错落有致。全幅构图丰满而不拥塞,应为南宋绘画中的佳作。对开有清高宗弘历所题七言诗一首,此图曾经清内府收藏。


图片

 南唐文会图 
作者:赵昌
时期: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35cmx65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南唐文会图》描绘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文士聚会时的场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对今天而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本图中,近处灌木丛生,芭蕉林立,而远处山峰层峦叠嶂,在青山环抱之中,一群文士开怀际会,或提笔工书,或赏玩古董,或悠闲聊天。画风清新雅致,人物刻画细腻生动,是宋代人物绘画中的佳作。

图片

 听琴图 
作者:赵佶
时期: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47.2cmx51.3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此画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的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由于作品本幅有徽宗题名与画押,作品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此幅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

图片

 文会图 

作者:  赵佶

时期:北宋

材质:绢本墨笔

尺寸:184.4cmx123.9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本幅描绘池边大树下,一群文士正据案饮宴。前方有僮仆在一小桌上备茶,其中一人手持长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沿用的是唐末以来盛行的“点茶法”。人物皆神情雅俊,衣褶挺劲生动。竹树俱用双钩,笔笔细劲,如钢针鑴铁,必尽全力。通幅笔迹繁细,千丝万缕,而无一懈笔,盖极精妙之能事矣。  
此画庭台器具描绘得极为华美,有别于五代时文会图简单的背景,北宋的文会图系置于完备的花园场景之中,由此也反映出北宋园林的发达。此图右上虽有徽宗题诗,左中有他的画押,左上另有蔡京题诗,但俱属可疑,应是画院中名手之作。但此画右上方有他的题诗,左方对称的则是宠臣蔡京的和诗,内容提及唐太宗与十八学士的故实,意在称颂当时朝中人才之盛,文治更过盛唐。这是徽宗亲自指导下的画院产品。 画中于庭院置大桌,有文士围坐,描绘精工细致,与其他徽宗画院作品如出一辙。桌上满置之华丽器皿与装饰,让人想见宫中宴集景象。以宫苑为舞台,邀请观众欣赏的表现图式,亦见于《八达春游图》,是一创新手法,影响后世深远。

图片

 撵茶图 
作者:刘松年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44.2cmx61.9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画中呈现的是宋代点茶法。左画面绘二侍者备茶,一人跨坐矮几,手推茶磨撵茶,边上置棕制茶帚与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另一人则立于桌边,左持茶盏,右执茶瓶正在点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书写,一士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士人坐在案旁,双手展卷,而眼神却在欣赏僧人作书。画面充分展示了文人雅集品茶、赏画的生动场面,再现了两宋流行的点茶技艺。
鉴藏宝玺:宣统御览之宝。


以形写神


图片


图片

 螽斯绵瓞图 
作者:韩佑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5.3cmx26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螽斯绵瓞图》写的是《诗经》“螽斯振振,瓜瓞绵绵”之意。“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即蝈蝈,瓜瓞绵绵里的“瓞”指小瓜。这句话的意思是延续不断的样子。如同蝈蝈一直振翅,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
《螽斯绵瓞图》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宋元集绘册》第十三开。描写田间一角,花叶生长茂盛,瓜果也已熟透,引来了两只觅食的螽斯。由于瓜蔓能够绵延生长,且不断结实,螽斯亦生产力旺盛,因此古人画此,常蕴含有祝愿子孙众多的吉祥寓意。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设的《中国绘画数位课程》第四课“古画新鲜事——到故宫找灵感”是这样评述的:“画中田间一角,一颗满熟透的瓜果,散发着迷人的果香,令人垂涏欲滴,瞧 ,螽斯将触角伸得高高,似乎正想大块朵颐一番呢!这样的题材也蕴含‘多子多孙多福气’的祝福,反映出古人丰沛的想像力。”    
 《螽斯绵瓞图》曾经过南宋内府、十四世纪安徽收藏家吴志淳、十五世纪黔宁王沐璘、十七世纪山东收藏家张笃行、清初梁清标及清宫内府收藏,载入乾隆皇帝命令大臣所编的《石渠宝笈》。    
韩佑,江西石城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曾担任画院祗候的职位。祗候是宋代的职官名。石城县志1989年版中的历代县人官员简表中对韩佑有收录,载其为宋代画院祗候,注其善写生。明代钦定四库全书《画史会要》载“(韩佑)小景花鸟草虫师林椿,染色笔法可并石桥王绍兴”。

图片

 杏花鹦鹉图 
作者:黄居寀
时期: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4cmx23.6cm
馆藏:波士顿美术馆

作品鉴赏

该画作是五代、宋初之间的画家黄居寀所作,现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北宋人绘画很重视写生、观察,该件《杏花鹦鹉图》也必是从写生中来。《东斋记事》载“其家多养鹰鹘,观其神俊,以模写之,故得其妙”。因此,画上鸟雀无不生动逼真,或飞翔、或栖枝、或觅食、或鸣叫,充满了自然情趣。鹦鹉是画家重点刻画的对象,置于画面的显要位置,它正在寻觅什么,长尾微上昂,将画幅左右几近撑满,使前后小景气韵连接。山石、棘条、竹叶等皆工笔匀皴,然后着色,继承、发展了“黄家富贵”风格,有“画艺敏瞻,不让其父”之誉。

图片

 猿图 
作者:毛松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47cmx36.5cm
馆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作品鉴赏

该图中这只赤耳红面、毛茸茸的猴子,安安静静蹲坐于地,一幅陷入深思的样子。没有任何景物衬托,它那充满灵性的神态是那样突出、醒目。这幅图为宋代宫廷画家毛松的作品,后辗转流入日本,并被作为有重要价值的国家财产,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这幅猴图在表现上非常出色,超越了单纯的写实,在众多的宋画当中亦堪称名品。据说所画的是日本猴而非中国猴,除水墨之外还使用了金泥,工笔细腻自然。南宋画院画家毛松所作的说法始于狩野探幽,但此说缺乏依据。曾由武田信玄捐赠与曼殊院觉如。该图在褐色的底色上,利用金泥所绘线条的交织,表现出绒毛的光泽。又以细腻的笔致,表现其面部的皱纹、嘴势、眼神以及颇有戏剧性的爪足,极其逼真地将这只金毛浓淡有致、赤面红耳的猿猴画了出来。

图片

 碧桃图 
作者:佚名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重彩
尺寸:24.8cmx27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此图表现碧桃开放时绚丽多彩的景象。形象真实,设色柔丽。此图绘碧桃两枝,枝上的碧桃花有的吐露盛开,有的含苞欲放。花瓣用细笔勾描后多层晕染,富有层次变化和立体感。全图用笔精细,设色淡雅,画虽小,但意趣无穷,是南宋写生妙品。画面无款。画中钤有“于腾”、“何荣精赏”二印。本幅无款。钤鉴藏印“于”、“腾”、“阿蒙精赏”三方。 图中盛开的碧桃红白相映,枝叶扶疏,娇柔妩媚。虽然画面上仅绘桃花两枝,但它的繁花簇簇、苞蕾盈枝则透露出浓郁的春意。花瓣用多变的细线条勾描后再以白粉或粉红色多层晕染,嫩叶用细红线勾轮廓和叶筋,然后填以花青和汁绿。整幅画面赋色淡雅,自然生动,体现了宋代册页画小中见大的风貌。 

图片

 牡丹图 
作者:佚名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4.8cmx22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图绘牡丹花后魏紫,花冠硕大,重瓣层叠,娇艳华贵,左右以绿叶相衬。花瓣层次丰富,刻画入微,先用中锋细笔勾花瓣,然后用胭脂红层层渲染,以浅黄色点花蕊,以花青汁绿染花叶。此幅无款。钤鉴藏印“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此图页精工富丽,美不胜收,构图丰满,设色艳而不俗。

图片

 秋树鸜鹆图 
作者:佚名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5cmx26.5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此图作秋树残叶,枯枝上一只鸲鹆(八哥)单足而立。整幅构图疏密得体,不论枝叶或鸟的描绘,都刻画入微,神形兼备,为宋代写生花鸟画中的杰作。

图片

 霜篠寒雏图 
作者:佚名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8.2cmx28.7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霜篠寒雏图》绘五只麻雀止于枝上,旁衬竹叶,图中小鸟神态各异,形象生动逼真。从此图景物描写可看出作者写实功力深厚,且整图用笔精工,设色优美,是南宋写生花鸟画中精品。
中国绘画,历经唐朝二百八十余年,吸收外来文化,发挥独创的精神,承先启后、至宋代人才辈出,名家蔚起,法备而艺精。“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国画中之所以未能有长足的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元以后,画家多重师承,且以临摹为能事,师古人之述,而不师古人之心,流风所及,终于造成了明、清衰微的局势,正如近代名家黄宾虹所说的:“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愈后,加水愈多,近日之昼,已经有水无酒,不能醉人,薄而无味。”当代绘画,水已浑浊,不可品也。
宋人的作品无论是景物,还是笔墨,都相当的精妙。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了生活。在宋代绘画树立的“院体画”和苏轼、米芾所创的“文人画”对后世的绘画影响可谓久远至深。

图片

 蓬瀛仙馆图 
作者:赵伯驹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6.4cmx27.9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此图设色画屋宇、远山、溪水、奇石异木、各式陈设,宛似仙境,正如乾隆所题:“参差仙馆类蓬瀛,临水依山风物清。可望不可即之处,画家别有寄深情。”画中楼台参差,亭榭栉比,曲槛回廊错落有致,整幅布局繁复,法度谨严,折算准确,透视比例亦合乎画理。同时,在处理建筑主体与周围环境气氛的关系上比北宋有进一步提高,体现出南宋楼阁画家在构图与技法上的发展。

图片

 芙蓉锦鸡图 
作者:赵佶
时期: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81.5cmx53.6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作为独立的画科,宋代的花鸟画无论在绘制技巧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已经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准,《芙蓉锦鸡图》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此图是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首凝视,目不转睛。本幅右上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草押书“天下一人”。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见其文武兼备、仁勇俱存、信守专一的性格为世人所激赏,难怪才艺绝代的一代帝王也会留下“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的诗句,流露出对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由此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  
目前流传于世题为赵佶的作品中,艺术风格呈现出工致细丽与简朴生拙两种迥然有别的面目,工致细丽者如《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简朴生拙者如《柳鸦图》(上海博物馆藏)、《枇杷山鸟图》等。通过笔墨风格的比较分析,徐邦达先生指出前者不是赵佶所作,而是画院画家的作品,后者则为他的亲笔画迹,这一观点为多数艺术史研究者所认同。此外,现存记载南宋宫廷藏画的《南宋馆阁续录》卷三将此画列入与“御画”并列的“御题画”一类,表明《芙蓉锦鸡图》仅仅是由赵佶亲笔题诗的一幅花鸟画,并非其本人绘制。所以说,尽管图上有赵佶的题字,但此图作者却是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画院高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关注艺事、醉心书画的帝王,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广收名画巨迹,编纂皇家绘画收藏的书画著录——《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建立翰林图画院并完善其制度,还依据自己的审美观念亲自指导画院画家的学习与创作。关于绘画创作,赵佶在注重对被描绘对象细致入微的再现的同时,还要求画面蕴含诗歌的意境,令人观之有回味无穷的艺术体验,《芙蓉锦鸡图》无疑完美地体现出这位极具艺术修养的皇帝的美学思想。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加之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涵端庄典雅的气质,堪称“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就构图而言,画幅左侧集中着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以清瘦劲健的笔体写就的诗文和精致艳丽的图画更是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离形得似


图片


图片

 朝阳图 
作者:胡直天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墨笔
尺寸:22.3cmx23cm
馆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作品鉴赏

此图收录在唐绘手鉴《笔耕园》中,图绘一老者着宽衣,坐于蒲团之上,老者前额光秃,嘴四周留有散乱的胡须,两只眼睛斜向一侧似盯着地上。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

图片

 泼墨仙人图 
作者:梁楷
时期: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48.7cmx55.4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本幅为《名画琳琅册》第二幅,画一瞇眼笑的仙人,坦胸露腹,步履蹒跚。全作除头部外形及五官用细线钩描外,衣裙均以淋漓的水墨写之,纵笔挥洒,将仙人烂醉如泥的情态一表无遗。梁楷这类富有禅意的减笔逸格画作,深获日本僧俗的喜爱,对日本禅画影响深远。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
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图片

 疏柳寒鸦图 
作者:梁楷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6.4cmx24.2cm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疏柳寒鸦图》纨扇页用墨笔画枯柳疏枝,两只乌鸦栖息于树干上,一只低头啄食,一只仰望高空,与远处的飞鸦呼应成趣,另有一只飞临树干。几枝败柳将冬季萧瑟的气氛巧妙地烘托出来,四只寒鸦形神各异。乌鸦头尾以浓墨点染,羽翼用焦墨勾写,腹部略敷白粉,更突出鸦头之黑,笔简神丰。
梁楷的“减笔”画既带有文人的笔墨情趣,又能对物象高度概括,具有传神的效果,这在两宋花鸟画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画法对元代的颜辉、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黄慎、近代的任伯年等著名画家都有较大的影响。

图片

 寒江独钓图 
作者:马远
时期: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26.8cmx50.3cm
馆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作品鉴赏

画中以大面积空白表现水天茫茫,而以江上垂钓人执竿凝神的动态描写反衬四寂无人的空阔之感。以少许笔墨造无限空间是马远绘画的一大特色,给欣赏者留下自由想像的余地。笔法简练而意趣浓厚。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全景式构图方式,而采用角隅式取景布势,时人誉为“马一角”。对后代山水画发展有深远影响。

图片

 布袋图 
作者:牧溪
时期:南宋
材质:绢本墨笔
尺寸:96.5cm×41.3cm
馆藏:九州国立博物馆

作品鉴赏

这个大腹便便、小眼睛、咧嘴大笑的圆脸和尚的表情极具幽默感,又不失丰富的心理活动。在构图上,留白空间尊崇“计白守黑”,面积得当合理,人物摆放稍右,以至于肩部的留白面积有略微不同。从墨色变化上说,浓厚的几笔衣线反衬出皮肤的质感;用笔上,衣线的厚重感、皮肤的紧绷感和须发干燥感,三者使整幅作品有厚实之感并充满力量。这件作品的诞生与南宋同时代的人物形象是格格不入的。这是国内难见的,也很少有如此贴近于“人”感的佛像画。
画僧牧溪,相传俗姓李,生于南宋宁宗开禧三年,蜀人。曾因抨击当朝权贵贾似道而遭到追捕,四处逃亡。性嗜酒,曾以甘蔗渣代替画笔来点染。南宋时期理学、禅宗两学互融,众多学人因不满朝政偏安江南,纷纷逃至寺庙当僧人以求寄托,如同文人参与元曲那样,南宋禅宗的文化水准也得到提高,一批画僧应运而生,画作不多着墨,以禅宗南派之“顿悟”思想深藏玄机,题材皆作禅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祖调心图 其一 
作者:石恪
时期: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35.5cmx129cm
馆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作品鉴赏

画中强劲飞动和毫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了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作者以睡虎为枕的处理方法,其匠心是以虎为反衬,表现出高僧的修行深厚,法力无边。石恪把强劲飞动的笔势和潇洒奔放的泼墨结合起来,水墨淋漓,一气呵成。深的地方,浓有光彩。浅的地方,淡有韵味,达到了有笔有墨、笔墨交融的艺术境地。所作不受对象的约束,达到了“传神”的高度。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后笔墨放逸,不专规矩。在蜀地余圣寿寺、龙兴观等作宗教壁画。宋灭后蜀(965),石恪至都城开封,奉旨绘相国寺壁画,后授以画院之职,坚辞还乡。


尚意书写


图片



 黄州寒食帖 (画芯)
作者:苏轼
时期:北宋 
尺寸:34.2cmx199.5cm
材质:纸本墨笔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释文: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诠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法帖轶事:
此卷同治年间(1862~1874 )为广东人冯氏收藏,遭遇火灾,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迹。1922年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约1949年归台北收藏家,1987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购回。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数年后,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轰动一时,见者无不称奇。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则下落不明。1975年前后,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出于对苏轼的景仰,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1995年,又经山上次郎倡议,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印鉴说明:
一、天府珍藏、御赏、神品、乾隆宸翰、乾隆澄心等数枚。清高宗弘历(1711-1799)热爱鉴赏书画,曾将宫中收藏编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续编数巨册。在位六十年,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二、雪艇图书、雪艇、雪艇王世杰氏为艺林守之、东湖长、艺苑遗珍等数枚。王世杰(1891-1981),号雪艇,湖北省崇阳人。留学英、法,巴黎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与胡适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曾任教育部部长、武汉大学校长、外交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著有《比较宪法》。  
三、天历之宝。元文宗图帖睦尔(1304-1332),于泰定帝死后,由燕铁木儿等迎立于大都,改元天历。曾命翰林国史院与奎章阁学士纂修《经世大典》,雅好收藏书画。尊信帝师,免僧寺田租。至顺三年病卒。  
四、楞伽、成德容若、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楞伽山人、楞伽真赏、神品等数枚。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初名成德,字容若,故世多称为成容若,又号楞伽山人。康熙十五年进士,官侍卫。精鉴藏,善书能诗,尤工词。著有《饮水词》、《侧帽词》、《通志堂集》等。  
五、容斋清玩、容斋。洪迈(1123-1202),鄱阳人,字景庐,号容斋。兄弟三人,适、遵、迈。曾使金。官敷文阁待制,端明殿学士。有《容斋随笔》。  
沈受蕃印、沈受(蕃印) 沈受蕃 不明。
(典礼纪察)司印 明官印。
六、献厂 不明。
七、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墨缘、景行维贤、景贤鉴藏、虞轩等数枚。完颜景贤完颜景贤,字享父,号朴孙。十九世纪著名收藏家,著《三虞堂书画目》。  
八、北平孙氏 孙承泽(1592-1676),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故亦称大兴人。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明崇祯四年进士,官给事中,入清仕至吏部侍郎。收藏甚富,有《庚子销夏记》、《尚书集解》等。  
琅琴阁珍藏 不明。
埋轮之后、懿文堂图书 张縯 张縯,字季长,南宋隆兴元年(1173)进士,淳熙九年为夔州漕运使,官至大理少卿。
沈纯祚印、一字为公 沈纯祚 不明。
嘉庆御览之宝。清仁宗颙琰(1760-1820),清高宗第十五子,嗣为帝,在位二十五年。谥睿,庙号仁宗,年号嘉庆。
韩逢禧,长洲人。韩世能之子。家学渊博,收藏丰富。
韩世能( 1528-1598),长洲人,字存良。隆庆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恬于荣利,奉使朝鲜,册封楚藩,馈遗一无所受,尝自言无一事无一语不实,而亦不务矫抗以博誉。有《云东诗草》。  
荆湖南路转运使印 宋官印。
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张金界奴,元时人,时代与家世均无可考,惟知其以所收藏上进帝室,皆属精品,上多钤“张氏收藏”“北燕张氏家藏”二印。
念慈之印。费念慈(1855-1905),清江苏武进人,字屺怀,号西蠡,晚署艺风老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官编修,被劾归。博涉多通,工书法,精鋻赏,兼善山水,具金石气。有《归牧集》。  
郭则生,系台湾外交家,书画收藏家。
寒木堂、龙髯、颜世清印 颜世清(1873-1929),字韵伯,号瓢叟。足跛,人称颜跛子,广东连平人,寄居北京。钟骥子。聪颖过人。在政界多年,提倡文化最力。善鉴赏,收藏之富为北京之最。作山水、花卉,以古拙胜,毫无近习。
菊池晋印、惺堂 菊池晋二(1867-?),号惺堂。为大桥讷庵孙,陶庵子,日本银行界名人。好古力学,私淑阳明,工诗,善刻印,尤喜收藏,东都罕有其匹。  
内藤虎印、湖南、虎、炳卿 内藤虎次郎 内藤湖南(1866-1934), 本名为虎次郎,字炳卿,别号忆人居主、湖南鸥侣、雕虫生闷闷先生。为日本中国学、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其研究领域博大,涉及中国上古、中古、近世史,通论中国文化史、史学史、美术史等。有《内藤湖南全集》。  
振玉印信、永丰乡人 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号雷堂,字叔言。清末奉召入京为官。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曾参预满洲国活动。为著作等身之文史学者、书法家、鉴赏家,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编著有《殷墟书契》等。  
郭彝民印。郭枻,字彝民,民国三十三年任国民政府委员,拟《收复台湾意见书》。  


图片

 暑热帖 
作者:蔡襄
时期: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23cm×29.2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释文: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大意:天气太热,来不及通报请求谒见,心中苦恼的事情已经想通了。日夜朝夕天气酷热烦闷,无处可避,感慨人生中的束缚也是如此。给你带了精茶数片,就不详细说了。犀牛角做的棋子一副,不知道能值多少钱?想带给你看一看,卖家说要百五十千。
《暑热帖》篇幅虽短,但帖中行楷相间,字字珠玉,暑热所带来的烦躁在笔端已化为一阵清风,如解暑的精茶一样,给人一种清新悦目的感觉,作者淡然豁达的秉性也跃然纸上。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图片

 陶生帖 

作者:蔡襄 

时期: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29.8cmx50.8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释文:襄示及新记。当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笔颇精。河南公书。非散卓不可为。昔尝惠两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纯遂物故。殊可痛怀。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须还。草草奉意疎略。正月十一日。襄顿首。家属并安。楚掾。旦夕行。

《陶生帖》为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的。此帖字字虽宋笔,笔笔切晋韵。宋人书,越唐书,追晋风,入山阴堂奥,实公平之议。蔡襄在《书式》中说:“书法唯风韵难及”,而晋最尚风韵。“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颐,不可以言语求觅。”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君谟工字学,大字矩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缜密,小者不失宽绰。”而米芾《海岳名言》评其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铅华。”
帖中用笔粗细变化较大,线条外缘爽朗利落,末笔出锋常露笔心,故推测书写此札之笔应为健毫,外型短胖且含硬挺的心毫,接近记载中的散卓笔。北宋时以诸葛家散卓笔为最,初以粟鼠尾捻心,后经梅尧臣引进苍鼠须后,受到杜衍、蔡襄等文人的喜爱。文中所称“大佳物”的“散卓”,应指当时最负盛名的鼠须散卓笔。
钤有“项笃寿印”、“仪周珍藏”等鉴藏印。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图片

 花气熏人帖 
作者:黄庭坚 
时期: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30.7cmx43.2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释文: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此帖原称《花气诗帖》,又称《花气熏人帖》,是黄庭坚(山谷)于公元1102年,他五十七岁,去世前四年写的七言绝句,全文二十八字。这件书迹无款印,原是附在元佑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是一件难得的小品。帖文大意为:花朵开放时的香气薰来,仿佛使平日修行禅定的功夫都被破除了,过了中年竟然还有这样为花感动的心情,到了春天,有着写诗的念头,却又像一层一层逆水的滩头,船要上行,何其艰难啊!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分宁(今修水)人。为北宋著名诗人,开创江西诗派,着有《山谷集》行世;又以精于书法著称,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据称其书初学周越,后转学王献之、张旭、怀素、颜真卿等人。纵横奇倔,波澜老成是黄氏书法特征,与传统规范大相径庭。 宋徽宗曾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上下,无不自如。”山谷书法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受到极高的评价,为北宋四大家之一。此帖笔势遒劲,中宫敛结,长笔外拓,英俊洒脱,显示出山谷纵逸豪放的雅韵,并充分发挥倾侧的动向美感。选自“宋四家墨宝”册。



 苦笋赋 

作者:黄庭坚 

时期: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31.7cmx51.2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苦笋赋》黄庭坚作,凡11行,181字。
释文:“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词曰:棘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愜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流涎。彼桂玫之與夢汞。又安得與之同年。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余亦未尝与之下。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镬。’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大意:我十分嗜好吃苦笋,劝我不要这样的人有十个,于是我随意地创作了《苦笋赋》,这篇赋的文辞是 :棘道产的苦笋,在两川中名列前茅。它甜脆爽口,微苦却有滋味;它温润细密,多吃不会伤人身体。微苦却有滋味,利于身康体健,如同忠言逆耳,却利于国泰民安;多吃不会受伤害,如同多举士人,得到的都是贤士一般。它汇聚江山的灵气,故能隐含雨露的滋润,回避风烟的侵犯。用它作佳肴,可以振食欲,用它来下酒,令人流口涎。可笑那徒有其表的桂斑,竟梦想博得人们的赞叹,可它又怎能和苦笋相提并论,一块来谈? 四川人说:“苦笋不能食,吃了发旧病,让人瘦而死。”我不想和他们争辩。因为上等之人明事理,毋庸多言;中等之人当面虽相信,可过后又疑惑;下等之人专听谣传,却不相信亲眼之所见,顽固如岩石,不能雕刻与凿穿。李白有诗道:“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分宁(今修水)人。为北宋著名诗人,开创江西诗派,着有《山谷集》行世;又以精于书法著称,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据称其书初学周越,后转学王献之、张旭、怀素、颜真卿等人。纵横奇倔,波澜老成是黄氏书法特征,与传统规范大相径庭。 宋徽宗曾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上下,无不自如。”山谷书法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受到极高的评价,为北宋四大家之一。此帖笔势遒劲,中宫敛结,长笔外拓,英俊洒脱,显示出山谷纵逸豪放的雅韵,并充分发挥倾侧的动向美感。选自“宋四家墨宝”册。


图片

 行书苕溪诗卷 (画芯)
作者:米芾 
时期: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30.3cm×189.5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释文: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仁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图片

 紫金研帖 
作者:米芾 
时期: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28.2cmx39.7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释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此帖述及他珍爱的紫金砚为苏轼携去,且险遭陪葬,不过最终失而复得,故欢愉之情难掩于纸上。全作的行气跌宕多变,随着语气的抑扬顿挫,书写出缓急轻重的节奏。用笔多轻灵振迅,挥洒自如,气韵更是俊迈豪放,达自然天真之境。
《紫金研帖》为米芾与苏轼交游的珍贵纪录。1101年苏轼从海南岛返回江南,专程到真州(江苏仪征)拜访米芾。这是两人久别之后的重逢,米芾拿出心爱的谢安《八月五日帖》希望苏轼题跋,离开时苏轼还借走了米芾珍爱的文房紫金砚。一个多月后,苏轼卒于常州,后人准备以此砚石一起陪葬,米芾闻讯希望能够追回这方名砚。 
米芾与苏轼相差十四岁,两人交往的时间长达二十年。两人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元丰年间(1078-1085),当时苏轼就对米芾的书法诗文称誉有加;之后苏轼虽在仕途上屡遭贬谪,不过两人仍时常以诗文往还,而他还曾亲自拜访米芾位于润州(江苏镇江)的居所。1101年夏天,苏轼特别在真州避暑游历,却因贪图凉爽不幸受到风寒,米芾亲自赠送药材。然而,不幸的是苏轼于当年病逝,结束了两人近二十年的情谊。 
其上钤有朱文“司印”半印,即“典礼稽察司印”,白文“朝鲜人”、“安歧之印”、鱼雁形印“无恙”,朱文“安仪周家珍藏”、“心赏”,白文“乾隆鉴赏”,朱文“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赏”。可知此帧曾为明内府所藏,后为安歧(1683-1745)所有,随后入清廷内府。《式古堂书画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皆有所录。
紫金石产于青州(今山东),米芾自己在《宝晋英光集》中提到:“吾老年方得琅琊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出其下。新得右军紫金砚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斯不复用此石矣。”其言老年方得此砚,且尤为珍视,古时五十岁以上称老年,故此砚应该为米芾五十以后所得。与其家藏右军砚相同,并认为尤胜端、歙砚,评为人间第一品。
米芾(1052-1108),初名黻,后改为芾,字符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等。芾精于鉴赏,崇宁三年(1104)徽宗召为书画两学博士,殊为荣遇。著有《砚史》一书。


图片

北游帖 
作者:苏轼 
时期: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26.1cmx29.5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释文: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尉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此札书写对象是祥符寺僧可久,可久为当时著名诗僧。书写时间为元丰二年(1079)五月廿三日,信中所谓“北游五年”,乃指熙宁七年十月离杭北上,赴密州太守任,又于熙宁十年四月赴徐州太守任,再到元丰二年三月一一十日到湖州太守任上,正好五年。上述诸地皆在杭州之北,故称“北游”。据此,此札即写于元丰二年五月廿二日。之后不久,即同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直弹劾苏轼以诗“讥切时事”,七月廿八日,台吏皇甫遵乘驿追摄苏轼于湖州,八月十八日即被押赴台狱,蒙受“乌台诗案”之难。 东坡对于从杭州来到湖州的故友之问讯,十分感慨,“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可谓情溢于纸。老友“未由会见”,以至日后常常思念:“老矣,不知尚健否?”及至十年之后,即元皊四年七月,东坡重返杭州时,可久已作亡友了。此帖相当注重笔锋的运用,书写时的提按使转,都依循着魏晋的传统,为苏轼“姿媚”书风代表,反映出早年受《兰亭序》之影响。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图片

 大德名帖东福寺匾额-知客 
作者:张即之 
时期: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44.5cmx93cm
馆藏:日本东福寺

作品鉴赏: 

禅院题字,多指法书禅院的山号、寺号、室号、轩号、寮号等,倍受禅院珍重。《宋史本传》称其“以能书闻天下”,“大字古雅遒劲,细书尤俊健不凡”。其下笔简捷凝练,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使字字结体生动明快,清爽不落俗套。
张即之(1186——1263年)宋代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后知嘉兴,以言罢。
张即之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后转师米芾,参以汉隶及晋唐经书,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并能“独传家学”,以张孝祥书为主调,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他博学多识,“性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 张即之是南宋书坛首要人物,《中国书法发展史》宋六人,张即之在内,另五人为北宋四家与赵佶。


图片

 行书汪氏报本庵记 
作者:张即之 
时期: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29cmx91cm
馆藏:辽宁省博物馆

作品鉴赏

此帖小字行书38行,凡688字。帖后有文徵明跋、项元汴题记。卷前后又有项氏诸印和卞永誉式古堂印,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印玺。文微明云:“按《皇宋书录》,即之,安国之后,甚能传其家学。……其书师颜鲁公、尝为高宗所称。即之稍变而刻急,遂成名家。”《汪氏报本庵记》一文原为楼钥所撰,汪氏是楼的外祖家,不知道与张即之有无瓜葛,要录写这篇文章。书后的“淳熙十二年(公元1252年)三月二日”款,原应在文内,为后人挖移篇末。此卷小字行书,运笔流畅而劲健,比即之其它擘窠书《杜甫诗卷》要秀逸些,是张氏传世墨迹中的佳作。乾隆时曾刻入《墨妙轩法帖》第四册。
《报本庵记》后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为一一八五年,而张即之生于一一八六年,故知此为报本庵记写于淳熙十二年,非即之书于此午也.此册行楷骨力劲健,点画精到,结字生动,笔意流动,显得神采焕发,给人以一种轻松自如之感,从其成熟的风格上来看,当为其晚年时所书,无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
释文:
惟四明汪氏,代有隐德。上世葬城南之俞村,某汪出也。尝随拜扫,裴回松下,顾瞻后前,中有一丘隆然,奇峰遥峙,秀水萦抱磬折,面势冈阜,非若近时积土平田,强为丘陇,出于人力者比,气象秀润,真吉竁也。是为外高祖大府君之墓。     
府君以才选为吏,古君子也。终身掌法,一郡称平,范文正公、王荆公皆以士人待之。我高祖正议先生为之堂铭,盖积德之由著者。是主正奉四先主而汪氏之衣冠始于此。     
某主长外家,逮事外祖少师二十余年,亲见孝友之懿,奉坟墓尤谨,遇忌日必躬至墓下,为荐羞之礼,遂为汪氏家法。仲舅尚书格遵先志,不敢少怠,而增润色焉,俞村之墓,始于大一府君,其子若孙葬于左右者凡几十余所,迨今百七十余载矣。冢舍三易,岁久易圮,仲舅投闲既久,度不可支吾,乃营基于松楸之东,辍费于伏腊之余,鸠工两月而告成。为堂三间,后出一间,并为修祀之地。前为轩如堂之数,可以聚族列拜。两庑凡六楹,前又为门及亨亭,奉神座于东室,清明必合而祭者,凡数十人列于其次。规画纤悉,一一亲授。以板为障而平其前,祀则以陈祭器临事可不移而办。下至庖湢,罔不备具。靡钱五十万,一力为之。 赡茔旧有田,初出于诸院,其子孙间有主计凋落,视为己业而私售者,久不能制。于是积累细微,益以俸入,以元值取之,用以僧徒,岁仍例卷。命族人迭掌祀事,其器用则分任其责。且为出榖以助,它日尚将益之。庵成,未有名,梦中若有告以“报本”者,公为之恍然,遂以名之。正奉始下葬西川,少师兄弟皆从仲舅,大为墓阡,甲于乡里。又以外祖母福国之先陇在奉川桃花奥,王氏既不振,亦为买田建屋,以奉香火。凡其先冢域,至是无所不备,可以传远矣。     
某既得归,日侍函丈。一日,顾某道始末,使记其详,以绍子孙。惟我舅氏,克振家声,光绍前人,以燕后叶。庵之落成,时年六十有八矣。诚孝不衰而又精力绝人,克勤小物,壮者有所不逮,皆可以为人子法。遂谨书之,后人能不堕少师尚书之意,汪氏之兴,殆未艾也。 (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即之志。)

图片

 秾芳诗帖 

作者:赵佶 

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墨笔

尺寸:27.2cmx265.9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释文:

穠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
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
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
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每行二字,共20行。书法结体潇洒,笔致劲健,为宋徽宗赵佶“瘦金书”代表作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很好的概括。
赵佶,宋徽宗(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图片

 书怪石诗 
作者:赵佶 
时期:北宋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34.4cmx42.2cm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鉴赏

释文:殊状难名各蔽亏。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兽身将动。常恐长蛟势欲飞。□裂几层苍桧(氵齿)。凝岚四接老松围。名封三品非无美。饮羽曾令壮奋威。
此帖点画保留了起笔、收笔和转折时毛笔提顿的痕迹,结字劲挺飘逸,章法清新自然,从中得以窥探“瘦金书”书法风格的要点和特征。惟本幅上方“御书”一印和其他用印不同,或为后人伪添。
赵佶,宋徽宗(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