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两会 /  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金融支持实体持续发力 改善信用基本面同时仍需加强监管

作者: 日期:2021-02-04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杨溢仁)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受挫,流动性压力增加,但今年以来,在管理层给予大力扶持的背景下,实体的融资环境得以大幅放松,信用债的偿付亦没有出现恶化迹象。

分析人士认为,伴随国内经济基本面的稳步复苏,金融之于实体的支持仍需“有保有压”,管理层在给予优质市场主体筹资保障的同时,对于那些高风险甚至存在逃废债可能的主体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司法处置效率,为资本要素市场的优化配置提供重要保障。

金融支持实体力度加大

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袭扰,债市违约事件依旧不时闪现,但伴随违约主体的陆续出清,在管理层呵护实体态度坚定的大背景下,今年信用风险总体可控,且呈现出边际趋缓的迹象。

不少债券发行人通过展期、置换等多种方式缓释了自身的信用风险。根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共有32家主体发生违约,其中新增违约主体18家,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债券违约规模合计约740亿元,同比减少21%,整体来看2020年前三季度违约债券支数及规模都低于去年同期。

“疫情虽然对信用基本面造成了冲击,但并未导致违约率飙升。进入2020年后,新增违约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我们预计随着低资质企业的陆续出清,高收益债的信用基本面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违约概率中枢亦有下行动力。”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指出,尤其在政府加快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积极应对疫情“黑天鹅”出现后不良资产暴露问题,同时出台多项政策纾困民企的大背景下,全社会实体信用基本面的逐步改善符合业界普遍预期。

可以看到,2020年上半年以来,债券发行的行业结构明显向实体倾斜,且融资成本显著下降。尤以发行信用债券的上市公司为例,其多数分布在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房地产和采掘等行业中。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类上市公司的债券发行数量达177支,涉及金额2047.30亿元,规模不容小觑。

融资成本方面,来自中证鹏元评级研究发展部的统计显示,以270天短期融资券为例,“20中铝SCP013”和“20南航股SCP021”的票面利率为1.4%,是上半年270天期超短期融资券发行的最低成本;“20中铁股MTN003”的票面利率为2.14%,是上半年3年期中长期债券的最低成本。

民企融资可及性再提升

需指出,为缓解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尤其针对中小微民营企业,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了诸多支持政策。

特别就债券市场来看,不论是疫情防控债的推出,还是延长债券注册发行或批复时限,抑或是给予债券到期置换与展期的便利,前三季度民企发行信用债规模超过5400亿元,同比增幅逾40%。

同时,自2020年1月起,民营企业的债市净融资额亦由负转正,虽然7、8月由于债券到期规模的增大,民企净融资额再次出现回落,但依旧不改整体向好态势。

“事实上,在早期政策提出引导信用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的利好下,今年民企的发债融资便有所恢复。”青岛农商银行金融市场中心总经理助理秦新峰告诉记者,“具体来看,2017年至2019年,民企的发债规模连续三年持续下滑。可2020年前三季度,民企发债规模已超过2019全年水平,结束下滑趋势。再就民企债券的净融资额而言,2018年至2019年,民企债券净融资连续两年为负,但2020年1月至9月,民企的债券净融资额为1525亿元,全年有望保持正值。”

综合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信用债发行规模较往年明显偏高。

华创证券固收团队首席分析师周冠南指出,2019年,社融口径中企业债券净融资额为3.2万亿元,管理层“多增1万亿元”的目标,意味着2020年企业债券净融资额应达到4.2万亿元。截至9月末,2020年前三季度社融口径的信用类债券累计净融资额已达到3.7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了1.7万亿元。四季度信用类债券到期规模约2.87万亿元,若要实现全年多增1万亿元的目标,则10月至12月,月均至少发行债券7233亿元,而1至9月单月发行量多在10000亿元之上,说明若维持当前的发行节奏,年内“多增1万亿元”的目标大概率可以完成。

支持、监管“两手抓、两手硬”

除了融资方面的安排外,为了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的能力和质量,眼下备受业界关注的违约债券处置问题亦获得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相对前几年,现阶段国内市场的制度较为完备,取得了长足进步。”秦新峰如是称。

例如,2019年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推出特定债券转让结算服务,在现行制度和交易系统的基础上,对违约债券的转让与结算做出了差异化安排;同时银行间市场推出回购违约快速处置机制,即主要通过匿名拍卖的方式处置包括违约债券在内的低流动性债券,随之落地的实施细则也明确了处置申请、处置流程等方面内容;另外,北金所立足不良资产转让经验,也推出了以动态报价机制为核心的到期违约债券转让业务。

无可否认,违约债券交易机制的建设,为高收益债券投资者提供了一定机会;同时也为持有人通过二级市场转让和处置违约债券开辟了路径。

向后看,业界专家普遍建议,在进一步健全违约处置基本制度的同时,管理层还可以考虑引导专业资产处置机构等多元化主体深度参与该市场,扩大违约债券交易中的发债主体范围,并提高违约债券交易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违约债券交易市场、提升交易活力。

毕竟,只有充分发挥要素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才能大大增加市场流动性,助力形成有效疏导风险的机制安排,改变此前债券到期违约后即摘牌、投资者只能被动等待兑付的情形,促进信用风险出清,提升违约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市场各种多样化的兑付行为,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亦不容忽视。总结已有经验,可以发现多样化兑付主体的后续偿债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由于‘花式兑付’不属于明示预期违约,所以投资者更不能以默示预期违约进行起诉,而面对部分发行人恶意逃废债的行为,投资者也无能为力。长此以往,这必将动摇市场信心,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发挥枢纽作用。”一位券商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也就是说,政策层在加大对实体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对高风险主体予以严格管控。”

建议监管部门警惕多样化兑付事件增多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及市场信心不足等问题,并尽快出台相关投资者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债券市场评级机构的监管与规范,引导评级机构履职尽责。